浏览量:0
创建时间:2025-05-01 13:05

PLM教程:CATIA 设计软件与 PLM 系统的集成实践

       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如何让设计工具与研发管理系统实现高效交互,如何让数据真正流动起来,已成为决定竞争力的关键命题。

 

       今天,我们走进一家深耕汽车自动化装备的高新技术企业,了解其如何通过CATIA 与品PLM系统的深度集成,打破数据孤岛,重构设计与管理的全新模式。

 

 

       该企业的业务专注汽车制造自动化输送系统研发、车辆装配合装技术应用、非标工装夹具定制等领域,为全球汽车制造企业提供从项目规划、工程设计、设备制造安装到系统调试与售后支持的全生命周期服务。

 

       对于这家企业而言,设计团队每天面对的是数以千计的零部件图纸和复杂的装配逻辑,每一个零件的设计、每一张图纸的迭代,都关乎着产品的最终质量和交付效率。

 

       但在数字化转型初期,这家汽车装备制造企业曾面临制造行业共性难题:

 

       1 数据孤岛

       该企业的设计数据分散在工程师本地设备中,文件格式混杂、版本混乱。设计师需要耗费大量时间检索历史图纸,甚至重复设计同类零件。

 

       2 信息断层

       设计环节与制造阶段的数据完全割裂。工程师无法获取零部件的实际使用反馈,变更记录难以追溯。

 

       3 编码乱象

       物料编码在PLM等系统中各自为政,重复编码、同码异物问题频发。采购部门常因数据不同步而错订物料,生产端则因BOM表滞后导致停工待料。

 

       面对这样的困局,企业需要的不是零散的修补,而是一场从工具到管理的系统性重构,全新部署CATIA与PLM系统的集成架构。

 

一、CATIA与PLM系统的深度集成方案

 

       该企业通过引入亚讯PLM系统,并与CATIA设计工具深度集成,构建起贯穿产品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平台:

 

       1、数据管理:数据互联互通 

 

  • 实时数据互通:工程师在CATIA中可直接调用 PLM系统 的标准化零部件库,设计属性(如尺寸、材料)自动关联ERP物料编码,避免重复创建。 

 

 

  • 结构化BOM生成:PLM系统自动提取图纸属性生成精确的BOM表,变更时动态更新至制造端,消除人工维护导致的版本滞后。

 

 

       2、编码规范 :全链路标准化管控构

 

  • 强制审核机制:设计人员需按统一分类规则申领物料编码,PLM系统自动校验历史数据并生成合规编码,同步至ERP等业务系统。

 

 

  • 跨系统协同:通过“一处生成、全局同步”机制,消除采购、生产环节的数据偏差,减少错单率。

 

       3、质量管控:全流程可追溯

 

  • 在线审批与批注:评审人员可直接在三维模型上批注,版本冻结后自动分发至关联部门,缩短决策周期。

 

 

  • 审计轨迹留存:每个操作节点记录完整日志,为质量追溯提供数字化凭证。

 

       4、流程优化:跨部门高效协同

 

  • 实时数据共享:采购部门可即时获取物料技术参数,制造团队提前验证工艺可行性。

 

 

  • 电子化签收:替代传统纸质文档,实现协作过程可追踪、可回溯。

 

       由此构建的"数据-流程-标准"三位一体体系,不仅保障了技术数据的准确传递,更形成了持续改进的数字化管理闭环,为企业向智能制造转型奠定坚实基础。

 

二、价值体现:从效率提升到体系进化

 

       实践表明,设计软件工具与研发管理系统的深度集成,能够重构数据体系、优化流程、统一标准,助力企业真正实现研发制造的全面协同。

 

  • 数据资产化:企业通过构建结构化数据中台,将分散的设计图纸、工艺参数、检测报告等非结构化数据转化为可分类检索、可跨项目复用的知识资产库。

 

  • 流程标准化:基于电子审批流和数字工作台,将技术评审、变更管理等核心流程固化为标准化数字模板。

 

  • 协作无界化:设计、工艺、制造团队并行介入,实现信息实时共享与高效交互,打破部门壁垒,各环节无缝衔接,有效缩短研发周期,提升产品质量。

 

三、结语:数字化转型的深度实践

 

       对于这家汽车装备制造企业,CATIA与PLM系统的深度集成是数字化转型的关键一步。数据贯通性与系统协同性的提升,将原有技术瓶颈转化为驱动业务升级的动力。

 

       数字化转型没有终点,唯有持续进化,方能在智能制造竞争中保持优势,为中国汽车智造树立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