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量:0
创建时间:2020-05-09 12:22

凯赛生物高管泄露商业秘密获刑5年,涉案金额高达2.5亿元

      2020年4月24日,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举行新闻通报会,并公布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十大典型案件。作为备受国内外关注的中国专利署名第一案,山东瀚霖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王志洲侵害商业秘密案,就是其中备受关注的一案,此案涉案金额2.5亿元,是山东省实施知识产权民事、行政、刑事案件“三合一”审判以来影响最大的刑事案件。

       长链二元酸是用于合成尼龙、高级香料、油漆等产品的重要精细化工原料,全球市场需求量巨大,其市场长期被美国杜邦、道康宁等企业垄断。上海凯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及其关联公司山东凯赛生物科技材料有限公司(下称山东凯赛公司,并统称为凯赛公司)率先实现了生物发酵法生产长链二元酸产品的产业化,于2001年在山东济宁投建长链二元酸项目,并在2003年投产,2010年在中国国内市场占有率已达95%,在国际市场占有率接近50%。

       作为国内首个研发出用生物法制造新材料的企业,凯赛生物早在2004年5月就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一种正长链二元酸的生产方法发明专利。2006年12月,这项专利获得授权,它包含了以九碳至十八碳的烷烃或脂肪酸为底物,通过发酵法或酶法转化为相应长链二元酸,再经过一系列处理得到高品质长链二元酸单体的方法。

        然而,百密仍有一疏。凯赛生物独家研发的长链二元酸产业化生产专利遭高管窃取。

       2009年,凯赛生物突然发现,山东冒出来一家同样生产二元酸的山东瀚霖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下称山东瀚霖公司),原来担任山东凯赛公司生产技术经理、并全面负责二期扩产项目的王志洲,成了这家公司的股东。更为严重的是,山东瀚霖公司还利用二人在山东凯赛公司工作期间获悉的技术秘密申请了10个涉及到长链二元酸生产工艺、装置的专利。

        公开资料显示,2008年4月,山东瀚霖在莱阳注册成立,经营范围是有机化学原料的生产和销售。公司成立四个月后,王志洲来到山东瀚霖担任总工程师,并以80万元资金获取瀚霖生物0.5%股份。随后,经过仔细调查,凯赛生物愕然发现,山东瀚霖生产长链二元酸所用技术正是王志洲从凯赛生物离职后违反保密协议带去的。借此,山东瀚霖不需要任何研发投入就可直接生产。

       王志洲原为山东凯赛员工,自2002年起担任山东凯赛副总经理兼生产技术部部长,曾主持山东凯赛材料长链二元酸项目二期工程的设计和建设工作。在岗期间,王志洲签署了保密条款,曾签名领取了多份机密文件。他作为项目负责人全程参与了山东凯赛公司长链二元酸扩建项目,曾在多份含有技术参数、图纸资料的合同中签名或者作为合同主管部门领导签发。

       2008年7月30日,王志洲提出离职申请。2008年8月,王志洲在未完成凯赛离职手续的情况下即进入刚成立的山东瀚霖工作,任山东瀚霖总工程师。据悉,当时除王志洲外,还有六名凯赛生物的技术骨干也加入山东瀚霖。随着王志洲的加入,2008年11月,刚成立7个月的山东瀚霖便宣布开工建设年产1万吨的长链二元酸工程项目,把经营范围从原有的有机化学原料生产和销售变更为生产、销售长链二元酸,注册资本也从10万元增加到1亿余元。

       法院经审理认为,瀚霖公司以利诱及明知王志洲系违反保密义务披露,获取受害单位的商业秘密,并使用该商业秘密生产经营,同时以申请专利的形式进行了披露,情节特别严重,其行为构成侵犯商业秘密罪。王志洲违反保密义务将其所掌握的受害单位商业秘密披露给瀚霖公司使用,并全面负责瀚霖公司长碳链二元酸生产线建设及生产,系直接责任人员,其行为亦构成侵犯商业秘密罪。

       2018年11月23日,济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法院作出判决:山东瀚霖侵犯凯赛商业秘密单位犯罪,并罚款500万元,王志洲侵犯商业秘密罪,判处有期徒刑5年。2019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作出终审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亚讯观点:

       据统计,84%的侵犯商业秘密案件是由内部涉密人员监守自盗造成的。内部人员是商业秘密最大的泄密风险,特别是企业内部掌握和了解商业秘密的高级管理人员、核心技术人员等涉密人员。

       防止内部人员泄露商业秘密,并没有单一有效的方法,只有在泄密风险测评的基础上,找出全部的泄露漏洞,准确识别需要保护的商业秘密资产,实施削减泄密风险的保密措施和软件系统,对内部涉密人员进行全聘任周期保密管理,提升全体员工的保密意识,才能从根本上防止内部人员泄密。

       亚讯数据防泄密一体化解决方案是在不改变员工操作习惯、不封闭网络、不封闭外设端口、不改变文件格式的情况下,对数据源头进行加密,做到“事前主动防御,事中安全可控,事后有据可查”的安全管控目标,实现企事业单位核心机密数据安全防护。